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

香港科學館 八大尋龍記 20220809

 2022年8月9日 (日)

香港科學館 ~ 八大尋龍記 (The Big 8 Dinosaur Revelation)

(展期由 8/7 ~ 16/11/2022)

當知道科學館有恐龍展,
便在網上搶票,
可惜總是太慢,
每晚零時都去搶,
但都失敗。
後來,科學館改變預訂方法,
才有機會訂到入場券。

進場多是小朋友,
每位成年人身旁都最少有一位小朋友,
原來真的很多小朋友喜歡看恐龍。

我們好像變成了異類,
不過,當知道場內的展出有很多是恐龍化石的真品,
而且,恐龍的展品都是由部分化石而合成的標本,
憶...年的化石,真的很珍貴啊!
做異類又有何相干呢!

原來八條恐龍標本都有自己的名字,
現場有詳細的介紹。
也可以在入口處取本恐龍簡介,
跟大隊去壓個恐龍印。


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最矚目、最神秘的物種之一。白堊紀末就是恐龍消滅的最後時刻。

研究恐龍曾統治地球千百萬年,但牠們在6,600萬年前突然滅絕。

當時有一顆小行星在現今的墨西哥海岸撞擊墜落地球,當場消滅了撞擊點附近的所有動物,但它沒有即時把全球的生物毀滅。

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大量塵土和酸性物質在空中飄浮,塵土遮擋太陽並帶來了長久的「冬天」,而酸性物質則使海洋急速酸化。這個「冬天」和海洋酸化令地球氣候急劇變化,繼而令多個物種相繼滅亡,科學家相信這就是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真相。

#1  科學館 ~ 八大尋龍記。



#2  原來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
25周年紀念的特別展覽。


進入場館後人頭湧湧,
大部分都是小朋友。

梁龍

#3  第一條現眼前的是「梁龍」
(Diplodocus),牠的名字叫 H.Q.1。


#4  「梁龍」屬於侏羅紀晚期(1.5億年前),
於1990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掘出來。
植食性動物。


#5  由於梁龍下頜前排的釘狀牙齒
不適合用來咀嚼植物,
所以牠吞下一些大塊的卵石(稱為胃石),
藉以幫助磨碎胃內堅韌的植物。
一些現代的爬行類動物和鳥類也有些習性。



#6  胃石。這些卵石被稱為胃石,
由於梁龍下頜前排的釘狀牙齒
不適合用來咀嚼植物,
所以牠吞下一些大塊的卵石,
藉以幫助磨碎胃伙堅韌的植物。
一些現代的爬行類動物和鳥類也有此習性。

H.Q.1屬於巨大的蜥腳類恐龍。這植食性動物每天可能增重多達14公斤,與當今發育得最快的哺乳動物 ~ 藍鯨差不多。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 ~ 長頸巨龍,其體長23米,身高14米。

#7  梁龍的長尾巴如鞭子般的保衛自己,
牠的後肢比前肢長,能夠以後肢站立,
嚇唬許多捕食者。


#8  小梁龍頭骨(化石真品)。


#9  梁龍頸椎(化石真品)。


#10  梁龍皮膚印痕(稀有化石真品)。


#11

暴龍

#12  暴龍 (Tyrannosaurus) ~
牠的名字叫 T.A.D。
樣子很凶猛。

T.A.D. 的化石標本紋理細緻,
外層穩固,
由於發掘地點的沉積物含有豐富鐵質,
因此化石表面帶有天然深褐色。


#13  暴龍 T.A.D. 的頭。

暴龍(又稱「暴君蜥蝪」)的大眼睛朝向身體前方,雙眼視野重疊的範圍寬,使這位捕食者具備出色的距離感。這隻巨獸同時擁有敏銳的嗅覺、能咬碎骨頭的碩大顎部和呈刀刃狀的牙齒。


#14  白堊紀晚期(6,800至,600萬年前),
於2007年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發掘。
肉食性動物(主要是其他恐龍)。


#15  暴龍有纖纖雙臂。

暴龍的細小雙臂 ~ 跟人體比例相比,暴龍的手臂非常短小。有些假設認為暴龍的手臂用於幫助牠們從地面起來,又或是細小的前肢能避免牠們進食屍身時被其他暴龍意外截肢。要注意的是,雖然暴龍的手臂以這種體形的動物而言頗為脆弱,但仍比人類的手臂強壯。「暴君蜥蝪」活著的時候,只有兩隻手爪顯露出來,而縮小的第三隻爪則隱藏於皮膚內。


#16  暴龍牙齒(化石真品)。


#17  掠食性恐龍糞便,
推斷是屬於暴龍(化石真品)。


#18

三角龍


#19  三角龍 (Triceratops),
牠的名字叫 Willard。


#20  頭部有由巨型牙齒造成的大洞。

Willard骨頭上有些可能是由巨型牙齒造成的大洞,相信牠是被巨型掠食性恐龍殺死或開膛破肚。在白堊紀晚期,只有暴龍才能造成與孔洞大小和形狀吻合的咬痕。

#21  白堊紀晚期 (6,600萬年前),
2017至2018年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發掘。
植食性動物。

從負重的大腿骨(即股骨)的長度推斷,Willard是迄今已知最大的角龍類恐龍之一。角龍類的頭骨是所有已知的陸生生物中最大的 ~ Willard的頭骨長達2.35米!


#22  三角龍 Willard 的下顎 (化石真品)。


#23  三角龍 Willard 的額角 (化石真品)。


#24  三角龍Willard 頭部枕骨 (化石真品)。


#25  三角龍 Willard 頭盾 (化石真品)。


#26  三角龍的鼻角 (化石真品)。


哈特茲哥翼龍

#27  哈特茲哥翼龍 (Hatzegopteryx),
牠的名字叫 Dracula。


#28  白堊紀晚期 (6,600萬年前),
2009年在羅馬尼亞川西凡尼亞發掘。
肉食性動物。

翼龍是飛行動物,因此其骨頭非常輕,骨壁極薄,通常不足一毫米厚。因為這些空心的翼龍化石骨頭相當脆弱,而與其他史前動物的大型骨塊相比,它們形成化石的機會較低,故此完整的翼龍骨骼非常罕有!

#29  翼龍是不是恐龍?

翼龍不是恐龍!兩者雖同屬爬行動物,但翼龍只是恐龍的近親。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陸生動物,擁有直主的肢體,能採取直立步態。翼龍主要以飛行作為移動方式,是第一類擁有動力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 大多數鳥類就像翼龍一樣,能夠飛行,但其生理構造和翼龍的大不相同。這是演化生物學中的「趨同演化」。

#30  翼龍不是恐龍!


#31  翼龍的化石。


#32  巨型神龍翼龍的股骨(化石真品)。


#33   巨型神龍翼龍的頸椎 (化石真品)。


棘龍

#34  棘龍 (Spinosaurus),
牠的名字叫 Mister Big。


#35  白堊紀 (1億至9,300萬年前),
於2008年至今,
在摩洛哥卡瑪卡瑪層發掘出來。
肉食性動物。

棘龍的牙齒呈圓錐形,這形狀尤其適合捕捉像魚這類滑溜的獵物。此外,棘龍的鼻孔位於頭骨上較後的位置,這令牠在大部分頭部浸沒於水中時亦能呼吸。


#36  吃魚的恐龍。


#37 會游水的恐龍。

棘龍水生習性的一個重要證據隱藏在骨頭之中。與其他恐龍相比,棘龍的骨質密度出乎意料的高。高骨質密度、高強韌度的骨頭能增加動物自身的重量,對其控制浮力非常重要。

#38  棘龍尾巴的秘密。

棘龍的尾部像是一組以槳狀推進的結構,推動巨大的棘龍在水中前進。棘龍的尾部跟瘰螈和鱷魚的尾部相差不大,卻與迄今為止發現的其他恐龍尾部截然不同。


#39  棘龍部分下顎帶有咬痕 (化石真品)。


#40  棘龍牙齒 (化石真品)。


#41  魚鱗 (化石真品)。


#42  棘龍頸椎 (化石真品)。


#43  棘龍背椎 (化石真品)。


#44  會游水的棘龍。


#45  暴龍決戰三角龍。


#46  巨獸解剖學。


#47  侏羅紀兵器。


#48  西龍具攻擊性的尾部。


西龍

#49  西龍 (Hesperosaurus),
牠的名字叫Victoria。


#50  侏羅紀晚期(1.5億年前),
1996至1997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掘。
植食性動物。

Victoria 是首隻發現保存了皮膚的北美洲西龍 (屬劍龍科)。其肋骨和發現蜂巢狀的皮膚紋理和小塊皮膚。

劍龍的骨板可能具有多種功能:
防禦 ~ 骨板具有主動式的防禦功能,特別是因為它們不是牢牢的固定在這恐龍的皮膚上。當面對攻擊時,西龍會傾科一側,而其骨板的鋒利邊緣便會傾側向對手,令對手被嚇退,改移到其它地方尋找更容易處理的食物。

體溫調節 ~ 骨板表面有皮膚覆蓋著,且內有血管。西龍可能利用其骨板在白天吸收太陽光,在晚上散走身體額外的熱量。


#51  西龍 Victoria 肋骨帶有皮膚印痕 (化石真品)。
恐龍皮膚圶非常特殊的條件下,
才得以保存下來,
因此極為稀有。


#52  西龍 Victoria 皮膚印痕。


#53  西龍 Victoria 頭骨 (複製品)。


#54  西龍具攻擊性的尾刺。



#55  西龍和劍龍的長尖刺。


異特龍

#56  異特龍 (Allosaurus),
牠的名字叫 Big Al 2。


#57  侏羅紀晚期 (1.5億年前),
1996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掘。
肉食性動物。


#58  異特龍 Big Al 2 的頭骨 (複製品)。

雖然 Big Al 2由頭到腳都有各種疾病,但是牠擁有驚人的癒合能力。研究顯示這種古代的捕食者即使有嚴重骨折,仍然能夠倖存下來,而牠恢復的速度與現代鱷魚同樣地快。


#59  異特龍的足印 (化石真品)。


#60  異特龍的足部模型 (複製品)。



在 Big Al 2 的肋骨位置找到一塊植食性恐龍的小骨塊、一顆古代肺魚的牙齒、一些骨頭碎塊和一塊胃石,相信是胃內的東西,也可能是這位捕食者的最後一餐。(下圖)

#61 

恐龍蛋


#62  恐龍蛋,
跟大部分現代爬行動物和所有鳥類一樣,
恐龍都會產卵。
Toni (幼齡蜥腳類恐龍) 極有可能
從這類蛋孵化出來。


#63  不同的蛋,包括鳥蛋。
現今科技的進步使科學家能夠復原一些恐龍蛋的顏色。


#64  圓形恐龍蛋化石 Spheroolithus (Dinosaur egg),
蛋的大小:14_16厘米長。


#65  泰坦巨龍 Titanosaurus,
蛋的直徑:約20厘米,
成年時的身高:約11米。


#66  恐爪龍 Deinonychus,
蛋的大小:約12厘米長,
成年的身高:約1米。


#67  皇帝企鵝 Emperor Penguin (Aptenodytes Lorsleri),
蛋的大小:約12厘米長,
成年的身高:約12米。


#68  鴨嘴獸 Platypus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蛋的大小:約1.5厘米長,
成年時的身長:約0.5米。


幼齡蜥腳類恐龍

#69  幼齡蜥腳類恐龍 (Baby Sauropod),
牠的名字叫 Toni。



#70  侏羅紀晚期 (1.5億年前),
1999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掘。
植食性動物。



#71  幼齡蜥腳類恐龍 Toni (復原骨架)


#72  Toni 化石真品。

Toni 很可能是一隻年幼的腕龍,是世界上幼齡長頸蜥腳類恐龍之中保存最完整的標本,亦是北美侏羅紀的恐龍發掘工作之中令人驚訝的一大發現。

為何 Toni 會保存得如此完好?因為一場巨大的泥石流在短短數秒間把牠掩蓋,故此其骨骼化石非常清晰,並保存良好。

#73  這隻真的值得留意的恐龍化石,
好完整。


#74  恐龍世界的巨獸。


#75  恐龍壓章,
有部分很長龍,如暴龍。


#76  再上一層便會見到恐龍決戰。


#77  發掘失落的恐龍世界。


#78  發掘時所用的工具。


#79  發掘時所用的工具。

恐龍研究室
三角恐龍椎骨化石的處理

#80  未經處理的化石:
用石膏把易碎的骨頭化石
連同岩石一併包覆,以便運輸。


#81  處理中的化石:
先移除石膏,
然後用氣動鏟刀清除周邊的石質。


#82  已處理的化石:
三角龍化石周邊的石質已經完全除去。
再用氣動鏟刀的細針能夠精確地在
石頭上振動敲打。

由於石頭和骨頭久間沒有黏合,
工作人員能夠做到只除去化石骨頭表面的石質。
上圖5:是最後的步驟,
清潔化石表面的工具。


#83  蜥腳類恐龍脛骨 (化石真品)。
可以讓參觀者觸摸的化石真品。


#84  可以觸摸。


其化資料簡介

#85  有時間更可以參考這張地質年代表,
白堊紀是恐龍的盛世,
也是恐龍最後的一個世紀。


#86  原部的軟組織。


#87  異特龍的前爪 (複製品)。


#88  異特龍的牙齒 (化石真品)。


#89  暴龍 Sue 的照片。  


#90  帶石膏模的植食性圓頂龍牙齒 (化石真品)。

搏鬥中的恐龍


#91  搏鬥中的恐龍,是蒙古的國寶。

歷經8,000萬年的歲月,在蒙古戈壁沙漠出土的兩具令人驚歎的恐龍骨架仍然保持搏鬥的姿勢。這場衝突可能是由一隻可怕且長有羽毛的伶盜龍,攻擊一隻植食性的原角龍開始。從化石可以看到,原角龍似乎咬斷了伶盜龍的右臂。而伶盜龍一邊用可置人於死地的腳爪,剌入蹲著的原角龍的頸部,一邊用前肢抓住原角龍的頭。

然而,雙方在這場交戰中都無法倖存,原因是一座崩塌的沙丘或可能是一場沙塵暴迅速地把牠們掩埋。這塊非凡的「行為化石」不但讓人們醠更深入了解早已滅絕的動物生活狀況,而且也是蒙古的國寶。

#92  簡介。


#93


#94  大塊的是蜥腳類恐龍巨爪 (複製品)。
細塊的是蜥腳類死龍爪 ~ 「母與子」化石真品)


#95  也有詳細分析恐龍的分類。


#96  時間隧道。
腳下不停的冇恐龍出現,
並向前及後移動。


行了兩個多小時,
#97  臨走前都買份禮物留念。

資料來自場刋簡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謝謝來訪得意Blog,喜歡收到我的回覆留言,請tick「通知我」的方格啦!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my reply, just simply tick the box at the right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