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星期一

奧意德 ~ 美景宮 Schlöss Belvedere 20250626

 2025年6月26日 (四) 下 

美泉宮(Schonbrunn Palace ) ~ 霍夫堡宮 (Hofburg Wien) ~ 
奧地利議會/奧地利國會大廈 (Österreichisches Parlament) ~ 
城堡劇院 (Burgtheater) ~ 維也納市政廳 (Wiener Rathaus) ~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Patisserie Café Central) ~
聖米歇爾廣場 (Michaelerplatz) ~ 
Ausgrabungen michaelerplatz ~ 
聖彼得教堂 St. Peter’s Church/聖伯多祿教堂 Peterskirche Wien ~
格拉本大街(Der Graben) ~
黑死病紀念柱 (Wiener Pestsäule) ~
史蒂芬大教堂 (St.Stephen's Cathedral)/ 聖斯德望主教堂 (Domkirche St. Stephan) ~ 
卡爾教堂 (Karlskirche) ~
美景宮 (上、下宮) (Schloss Belvedere) ~ 
瓦斯表城市/Gasometers of Vienna

(12:45 ~ 19:30,7小時)

早上參觀了美泉宮,
下午我們以打游擊式的遊覽,
我們要欣賞維也納的藝術建築、雕像、
感受維也納熱鬧的街頭、
懷緬千多年的歷史變遷、
享受街頭美食。


1-  跟我出遊奧地利的奶龍,
還有兩個同伴小鬼。



幸好遇上司導留大哥,
他介紹的膳食真洽當,
否則我們每天都只能吃Pizza了。

離開美泉宮後,也是午餐時間,
我問留大哥有沒有好介紹,
他便帶我們去吃中式自助餐。

他說老外(當地人)都喜歡吃中餐,
因為較平而且味道好份量足。
他說普普通通的走進一間西餐廳,
最少都要20歐以上,
而且選擇不多,
所以,很多老外都會選擇中餐。

原來中餐是這麽受歡迎。
通常到外國用餐,
我們都會選擇西餐,
因為中餐一定是煮得一塌糊塗。
而西餐的話,
大部分是較平宜麥當奴之類的快餐店,
牛排、漢堡包、薯條、Pizza、汽水…
多吃幾餐一定是吃不消。


2-  第一餐的奧地利中餐,
自助餐形式,每位17歐,
都算是包羅萬有,
最基本上生果充足,
我們都吃得飽飽的。
味道當然不及香港,
但算有水準。


3-  今天維也納天氣很好,
氣溫高達攝氏35度
曬得大家都透不過氣,
餐館內沒有冷氣
(政府規定不可以任意安裝冷氣),
沒有烈日的曝曬,
沒有冷氣也不算太難受。


4-  要加錢的鐵板燒。

奧地利是文化、藝術、音樂之都,宮殿、教堂、博物館、歌劇院、到處都是,我們沒有藝術細胞不太懂欣賞油畫、陶瓷等藝術品,不過,只是參觀外圍建築,都足夠我們享受了。

藝文薈粹的奧地利,如要飽覽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現代主義等多種建築風格美學,可於公共建築,如宮殿、教堂、歌劇院、博物館等,建築風格、裝飾、雕刻帶有宮廷派頭與華麗風,都可以令我們目不暇給,忙於奔命。


5-  車上經過維也納的街頭,
一堆一堆的藝術品展現眼前。


6-  霍夫堡宮的外圍。


7-  霍夫堡宮 (Hofburg Wien)的
英雄廣場(Helden-Platz)。(霍夫堡新宮)

霍夫堡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在13世紀中只是防衛用途的塔樓,隨著哈布斯堡王朝跟維也納不斷的拓展,成了王室生活的地方。

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霍夫堡宮不是單一宮殿,而是一列建築群,包括:西西公主博物館、皇家公寓、皇家銀器收藏、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皇家珍寶館、西班牙馬術學校。

霍夫堡皇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夏宮則是離現在的維也納舊城市中心有點遠的熊布朗宮(美泉宮),因為在奧地利的皇家傳統中有個規定:新任皇帝不可以睡在舊任皇帝的寢宮中,所以霍夫堡皇宮的建築群非常的廣、非常的大一面,也因為這樣現在才有著無數的博物館。

現今是一座擁有18個廂宮、54個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間房間的龐大建築群,中古世紀各式建築風格及19世紀末的仿古典主義風格,彙集在一起,使霍夫堡皇宮成為歐洲各種時期建築風格的歷史見證,故有「城中之城」的美名。成為歐洲最為壯觀的宮殿之一。

如果想瞭解西西公主(Sisi)的正式名稱是奧地利的伊莉莎白皇后(Empress Elisabeth of Austria)的詳細生活狀況,想一窺這位絕代佳人的過去一定要到霍夫堡的西西博物館。(網上資料)


8-  成功抵禦拿破崙的
歐根親王卡爾大公爵
(Archduke Charles)。


9-  背後是另一座雕像,
19世紀時和土耳其人大戰中戰無不勝的
薩弗伊公國歐根親王
(Prince Eugene of Savoy)。
英雄廣場就以這兩位英雄而命名。

英雄廣場(Helden-Platz)內有這兩座雕像,
此兩座雕像的馬匹只有兩腳著地,
僅以此支撐整個雕像的重量,
是難度很高的技巧。
據說雕像的作者斐科恩(Anton Fernkorn)
無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來創作雕塑,後來便發瘋了。


10-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State Hall–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於1723–1726年設計興建
這個堪稱是奧地利最華麗的圖書館,
建物完成之後,再由畫家完成天頂壁畫。
這個富麗堂皇的巴洛克樣式圖書館,
收藏了超過20萬本的古籍,
最古老的書超過千年歷史,


11-  在奧地利,被尊稱為「國母」的是
 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她是哈布斯堡王朝唯一
一位女性統治者,
在位期間推動了許多重要的改革,
對奧地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  在奧地利「國母」
 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底座是女皇全盛時期的風雲人物 ~ 
海頓和小莫扎特。 


13-  奧地利國家藝術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被認為是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 。 



14-  奧地利國家藝術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博物館本身是一座
新文藝復興風格
的宏偉建築,有著圓頂。


15-  維也納巴士。


16-  這是一座紀念社會民主黨人和
學校改革家奧托·吉爾克爾
(Otto Glckel,1874 - 1935 年)
的牌匾紀念碑。


17-  紀念碑由三位
社會民主黨人銅像組成:
維也納市長、社會民主工黨創始人及
社會福利國務秘書,
每位半身像均放在基座上。
維也納共和國紀念碑是為了紀念
 1918 年 11 月 12 日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的成立。


18-  奧地利議會/奧地利國會大廈 
(Österreichisches Parlament)。
我覺得很美的一座建築物,
有著希臘的建築特色。

奧地利議會/奧地利國會大廈 (德語:Österreichisches Parlament) 是奧地利共和國的立法機關。
國會大廈前是著名的雅典娜雕像,左手持有權杖,代表公正,右手托著勝利女神,她腳下的雕塑像征著當年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門廊的斜坡上放置有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學家的雕像,以提醒政客時刻牢記身上的歷史重任。正立面的7根科斯林圓柱氣勢恢宏,三角簷上雕刻的是弗朗茨一世皇帝向17個民族頒發憲法的場景。(網上資料)


19-  雅典娜雕像,
左手持有權杖,代表公正,
右手托著勝利女神。
她腳下的雕塑像征著
當年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
多瑙河、萊茵河、
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


20-  雅典娜雕像,
左手持有權杖,代表公正,
右手托著勝利女神。


20-  帶著古希臘和
古羅馬的雕像。


21-  很喜歡這座建築物,
可能是白色的關係,
我對白色有一種偏好。


22-  城堡劇院 (Burgtheater) 
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環城大道的國家劇院,
世界上最重要的德語劇院之一。


23-  維也納市政廳 (德文: Wiener Rathaus)
維也納市政廳為哥德式風格。


24-  維也納街頭,
留哥帶我們徒步去老街。


25-  馬車經過,
我們都很雀躍地拍照。
留哥說馬車遊城100歐半小時,
參觀老城5個景點,
可以4人攤分。


26-  路邊經過都是藝術。


27-  奧地利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Patisserie Café Central),
世界最美咖啡館。
被譽為世界十大最美咖啡館之一的
中央咖啡館從1876年開業至今
已有超過百年,在19世紀時
是歐洲文人雅士們聚會的場所。

著名政治家托洛斯基、
偉大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知名建築師阿道夫路斯、
蘇聯領導人列寧都常來光顧!
(網上資料)


28-  咖啡店的人潮不斷,
高峰時間約要排隊一小時。
一杯咖啡約5至10歐。
但冒名而來的遊客都十分受落,
因為招呼好,食物佳。
可惜人龍太長,
我們沒有機會品嘗。


29-  15:30,霍夫堡的入口之一的
米歇爾廣場 (Michaelerplatz)。
霍夫堡皇宮蜜雪兒樓門口
有四尊象徵
陸地與海洋力量的海克力斯雕像。


30-  在米歇爾廣場,
1990/91年考古發掘中發現的
各個時期建築的牆壁,
如今僅剩一小部分殘存。

羅馬住宅建築的殘牆,僅剩半個平面圖可見。前景中是最初約11 x 7公尺的建築的前廳,其後方是兩個房間之一。左側牆壁上殘留的灰泥被有機玻璃罩保護著。(網上資料)

31-  解釋了發掘的遺蹟。


32-  行了10分鐘左右,
便到了維也納的老街。
 維也納聖伯多祿教堂 (Peterskirche)。
是維也納第一座巴洛克圓頂建築。


33-  教堂附近便是
黑死病紀念柱(Wiener Pestsäule)。

黑死病紀念柱Wiener Pestsäule位於維也納最熱鬧的格拉本大街(Der Graben)上。
黑死病流行於14世紀的歐洲,奪走無數生命,是人們心中最深沉的痛。至今在歐洲各處都可見到大大小小的黑死病紀念柱。除了紀念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的人,更表達對上帝終結了這場災難的感謝。
黑死病大流行不僅影響了全世界的人口、經濟、生活型態,也重創了維也納這座浪漫美麗的城市,奪走了將近三分之二人民的性命。
它建造於1693年,是由哈布斯堡王朝利奧波德一世(Emperor Leopold I)為了感謝上帝終結了黑死病所興建。(網上資料)


34-  黑死病紀念柱又稱三位一體紀念柱,
柱身有三個面向。
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碑文和雕刻。
紀念柱由多位藝術家共同完成,
跪在最底部的為下令興建
紀念柱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紀念柱由多位藝術家共同完成,跪在最底部的為下令興建紀念柱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皇帝佩劍跪地,右手撫胸,摘下王冠作為代禱者向上帝祈禱。
柱身上方環繞著浮雲和九位象徵著神與人之間使者的雲端天使之雕像,也代表著黑死病化身的女巫被天使推向地獄。
在紀念柱底下的是象徵受黑死病折磨的老婆婆和許多飽受黑死病痛苦的人們。
正西方向的副面上鑲嵌著神聖羅馬帝國雙頭鷹和奧地利紋章。
東南方向鑲嵌著匈牙利的雙十字盾和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波士尼亞王國紋章。
黑死病紀念柱是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刻。(網上資料)


35-  老街的藝術建築。


36-  街上的設施:有水供應
(不過是水喉水,
留哥說奧地利的水喉水可以直接飲用。)
還有噴水神器,讓大家可以清熱。


37-  聖史蒂芬大教堂
(St.Stephen's Cathedral)。

維也納市區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又稱為《聖史蒂芬教堂》是維也納的地標,也是奧地利的精神象徵,1147年開始興建,歷經不少朝代,但目前所見到的教堂主體則是1511年建造的。

最引人注意的是《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外觀有著兩座高塔,一南一北,其中南塔特別的高聳,高達137公尺,使得《聖史蒂芬教堂》成為全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第一座是德國科隆大教堂)。(網上資料)

38-  聖斯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地標建築,
與科隆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並稱為歐洲三大教堂。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南北塔都可以上去,不過只有北塔才有電梯,南塔則有343階階梯,體力若好的朋友可以挑戰南塔。登高後可以欣賞《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尖塔外牆裝飾,以及使用25萬片琉璃瓦在教堂屋頂拼成「哈布斯堡王朝雙頭鷲徽章」,雙頭鷲代表着皇權、神權,而屋頂上的鷲頭頂金冠、身穿金羊毛勳章,是維也納的守護者。(網上資料)

39-  哥德式尖塔教堂。


40-  北塔才有電梯,
南塔則有343階階梯,
體力若好的朋友可以挑戰南塔。


41-  屋頂上的鷲頭頂金冠、
身穿金羊毛勳章,
是維也納的守護者。


42-  造工極細緻,
美得無懈可擊。


43-  屋頂上的鷲頭頂金冠、
身穿金羊毛勳章,
是維也納的守護者。


44-  人物雕像十分傳神。


45-  哥德式的尖、瘦、高。


46-  車輛不可以進入老街,
只能徒步,
不過有這些Taxi在找客。


47-  教堂實在太宏偉,
單一鏡頭難以拍攝全貌。


48-  教堂內如慣常的教堂一樣,
極高的樓頂,
華麗輝煌,但因為遊人太多,
失去了那份莊嚴感。

是歷代奧地利皇帝的葬禮就是在這座華麗的教堂內舉行,哈布斯堡家族擺放先人內臟的地方在「地下墓園」的器官室,而地下墓穴還有皇家墓穴(擺放神聖羅馬帝國腓特烈三世等知名帝王靈柩)、黑死病人骨墓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觀導賞團的「地下墓園」。


49-  教堂內有一座「地下墓園」,
哈布斯堡家族擺放先人內臟的器官室
要參加導賞才可以參觀。


50-  


51-  


52-  我們還有景點在後,
所以,不花時間在教堂內。


53-  卡爾教堂(Karlskirche)
卡爾教堂最出名的是教堂圓頂的
Johann Michael Rottmayr壁畫。

卡爾教堂又稱為聖嘉祿堂(St. Charles Church)建於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為了酬謝St. Charles Borromeo終結鼠疫,邀請巴洛克時期最有名的奧地利建築師Fischer von Erlach建造。
卡爾教堂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正門的希臘神殿風格及羅馬圓雷真圓柱,和兩側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風格的塔樓,完美將不同風格融合在一起。


54-  中間是希臘式的神殿風格,
兩旁有羅馬雷真圓柱,
兩側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風格的塔樓,
美得無語。


55-  留哥與Alex去取車,
我們不用走回頭路,
就繼續遊街食雪糕。


56-  很喜歡這座教堂的設計,
簡單而有藝術感。


57-  太熱了,
院友在街頭取水及涼蒸氣。


17:45,6月的維也納
日長夜短,我們好像多了很多時間。


58-  今天的最後一站是
美景宮上宮《吻》
(Schloss Belvedere)。

美景宮上宮《吻》(Schloss Belvedere),又音譯貝爾維第宮,建於1716年,和美泉宮、霍夫堡宮並稱為維也納三大宮殿。

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美景宮是哈布斯堡王朝將軍歐根親王的宮殿,1752年歐根親王去世之後,美景宮被賣給奧地利國母—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ia),目前作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使用。二戰期間宮殿曾遭到破壞,但在戰後得到修復。現在的宮殿是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的所在地。奧地利0.2歐元硬幣使用貝爾維帝宮作為圖案。(網上資料)


59-  美景宮分成上宮 (綠色屋頂)
 和下宮 (橘色屋頂)。
奧地利0.2歐元硬幣
使用美景宮(貝爾維帝宮)作為圖案。


60-  宮殿前的水池發揮了極大作用,
把美景宮襯托得美極了。


61-  處處都是倒影。


62-


63-  花園種滿小花。


64-


65-


66-  上美景宮的美術館
內展示很多著名的藝術品,
而鎮館之寶是克林姆 (Gustav Klimt)
的《The Kiss》,
他是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的宗師。

如果喜歡藝術的話,
可以上網搜尋《The Kiss》名畫,
我沒有藝術細胞,
還是遊公園吧!


67-  上美景宮的背面,現在是美術館,
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

花園步道有許多以神話人物、
歷史英雄或寓言故事為主題的雕像。
這些雕像通常具有精湛的雕工
和華麗的造型,是花園的一大亮點。


68-  風格獨特的雕像。


69- 風格獨特的雕像。

美景宮分成上宮 (綠色屋頂) 和下宮 (橘色屋頂)。
上宮展示的畫作主要是19-20世紀的作品,遊客最感興趣的奧地利國寶《克林姆—The Kiss 吻》,也是放在上宮展出。

下宮除了展出中世紀、巴洛克時期和當期特展的作品,還有一座免費花園可以散步。宮廷花園連接上宮和下宮,是巴洛克庭園設計,經典的歐式花園元素,像是雕像、迷宮、噴泉等,全在宮廷花園中找到!(網上資料)

70-  迷宮的花園,
正前方是下美景宮。
上、下美景宮以巴洛克庭園相連。


71-  上美景宮的正門,好美的宮殿。
美景宮是哈布斯堡王朝將軍歐根親王的宮殿,
19世紀時和土耳其人大戰中戰無不勝的
薩弗伊公國歐根親王
(Prince Eugene of Savoy)。


72-  花園噴泉。


73-  噴泉上的雕像。

留哥和Alex指示我們
由上美景宮徒步至下美景宮的路線,
他們就把車子停在出口等我們,
我們也不用走回頭路。


74-  18:09,行到下美景宮的出口。


75-  與上美景宮合照。


76-  如其名 ~ 美景。


77-  18:20,離開美景宮。


78-  下美景宮。


79-  再見美景宮。


80-  19:20,今天的節目完結了,
回到酒店,
梳洗後,去吃晚餐。


81-  院友發現一個很特別的路牌,
有ET外星人。


82-  我們決定到酒店對面的
中式餐廳食晚餐。
同樣地餐廳是沒有冷氣。

在等餐食期間,
老闆和我們聊天,
他從南非移居到維也納,
因為太太是住在維也納,
但他卻喜歡南非,
從他的口中得識南非
並不是傳聞中的危險。

他告訴我們如果店舖要申請安裝冷氣,
是要經過重重關卡,
而且結果也未必批准。
因為奧地利政府認為
冷氣機排出的熱氣會令天氣更加炎熱。

在對外歧視方面,
他說一定有,
因為難民越來越多,
政府給每戶難民每月5000歐元,
還供給免費地方居住,
而難民又不願工作,
不對等的情況下,
形成互相不滿的情緒。
不過歐洲人對種族歧視
的情況一直都很嚴重。


83-  老闆為了讓食客舒服些,
在店外擺放了幾張枱,
也有著歐洲食店的色彩。


84-  街頭食餐更有特色,
可惜餐未到已經下大雨,
我們只好進入餐館內,
熱,但並不是不可接受。



85-  餐館內 ~ 熱,
但還是可以接受。


86-  今晚的晚餐。


87-  這碟也不錯!


一天內遊覽了維也納的重要景點,
對我們來說完全可以接受。
維也納是「音樂之都」,
可惜我們沒有到著名的
維也納國際歌劇院參觀金色大廳
(Wiener Musikverein)及聽歌劇,
這種高尚的藝術還是留待日後有機會再欣賞吧!

經過一天的行程,
我們沾染了多少藝術的氛圍?
相信不多吧!
但維也納真的很美,
整個城市都充滿著歷史、藝術,
所有建築物都是景點,
身處其中令眼睛疲於奔命,
恐怕錯過了、遺漏了似的。

行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
吃完晚餐都各自回房收拾行裝,
明天我們離開維也納,
去「世界最美的湖畔小鎮」。

~  待續 ~




小鬼貼士:
1. 奧地利的歐元硬幣共有8種面額,分別是1分、2分、5分、10分、20分、50分、1歐元和2歐元。 這些硬幣的設計各不相同,其中10、20、50歐分硬幣上是維也納的著名建築,而1歐元和2歐元硬幣上則是奧地利的名人。 所有硬幣的正面都包含了歐洲的12星標誌、奧地利國旗以及首次發行年份。

2. 維也納通行證分為兩種:以天數計算的 Vienna Pass 跟以景點數計算的 The FLEXI Pass,如果喜歡參觀宮殿或博物館的話,可以考慮購買以上的Pass,可以節省不少。

3.  留歌說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都與奧地利有關:
1914 年6 月28 日在塞拉耶佛發生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和其妻子蘇菲女公爵(Archduchess Sophie) 的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西方國家同意德國吞併奧地利和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謝謝來訪得意Blog,喜歡收到我的回覆留言,請tick「通知我」的方格啦!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my reply, just simply tick the box at the right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