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星期一

慈山寺 觀音篇 20221004

 2022年10月4日 (二)

慈山寺 ~ 觀音 ~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10:00 ~ 13:30,3小時30分)

每次來到都很想把這個觀音像的各種形態
拍下來,所以,每次都拍了很多照片。

慈山寺在2015年4月向公眾開放,
當年的2月(還未開放)、5月、9月、
2016年2月及2019年9月,參觀了5次慈山寺,
這一次是第6次了,也是第一次參觀佛教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超值得欣賞!

參觀慈山寺是需要一個月前在網上預約,
每個個人申請可以帶5人同行。

進入慈山寺需要穿着樸素、莊重的服裝,
不可穿着背心、短褲、短裙、透視或暴露的衣飾。
如衣着不符合要求,可能會要求穿上袍衣才可以進入。


#1  有幾位外藉人士穿了短褲或
背心,要披上黃布才能入內。



#2  在大門外已經可以看見觀音像。

開山緣起

慈山寺的位置風水極佳,坐北向南,背靠八仙嶺,面向船灣淡水湖,佔地約50萬平方呎,全寺呈現唐代寺院簡樸清雅之建築特色,設計注重綠化。

慈山寺由李嘉誠居士發心興建。十多年前李先生有感香港市民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沉重,消極情緒漸趨增長,遂興建設清淨道場之心願,開以此地淨化人心,導引大眾舒緩壓力,融佛法於生活中,並推動慈濟善業,以佛發利益社會大眾。

寺內觀音像,高76米(約23層樓高度)的觀音像已經成為大埔桐梓的地標,觀音的生產商同是鑄造天壇大佛的南京航天晨光公司,用上580噸青銅鑄造,歷時十年時間。觀音像與天壇大佛遙遙相對,守護香港。

除了佛殿內,寺內可以隨意拍照,但如果想拍佛像可以在殿外向內拍攝。


#3  進廟經過的門廊。


#4  山門,好美麗的顏色。
因為疫情關係,參觀有特別安排,
好明顯人數減少了,
感覺更寧靜,更莊嚴。

因為疫情關係,除了入場人數減少了之外
以前遊寺有免費導賞團,現在改為定點導賞
以前12:30,有免費齋包吃,現在沒有了;
以13:30至16:30,可以到食堂免費飲咖啡、茶及蛋糕,現在沒有了。

除了有導賞團參觀之外,又有7分鐘的3D影片欣賞。分上午兩場及下午兩場,今天因為時間接不上,所以,沒有看。
影片意在:「一念動,一緣生。」
意謂:在佛學裡並沒有主宰一切的外力,
因緣相生相續。善念成因,續結善緣,
遂成善因,一切皆因緣生,
一切皆可於一念善惡間轉變。

其實我都不太明白,無慧根。

#5  多年沒有參觀慈山寺,
今天再來,都好像沒有大變,
地方依然很有潔淨明亮,
環境清幽,好舒服。

慈山寺內安排的活動:(隨著疫情的影響,活動會有變。)
1. 茶禪:直接體驗●品味生活。
禪,是訓練心的方法,旨在提升專注力和覺察力,讓我們領悟世情的真諦。
品茶的時候,從茶香、茶、色茶潊和泡茶的聲音去感受當下,體會怠官和心的互動變化。

2. 供水:洗滌心靈●回歸本性。
水,代表清淨的心。以我們最珍貴的清淨心作為禮物,供奉觀音菩薩,代青尊敬和感恩觀音的慈悲精神。
托著水缽走在慈悲路上,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你會體驗到:滴水不漏的關鍵就在於覺察、專注和放鬆。澄淨如水的心,方向明晰,能讓我們踏上快樂之道。

3. 抄經:專注當下●反思生命。
超越陶冶性情的書法,抄經的重點,不在於文字的美醜,而在臨摹經文時,放下自我、專注當下,一心一意跟從經帖的筆跡,覺察呼吸如何影響落筆的節奏,心情如何影響呼吸的規律。漸漸地,害伯沉悶的不安會減退,我們會更認識自己。
抄經的另一個好處,是親近正向思維。佛經字字珠璣,是從二千五百年前遺留下來的處世智慧,蘊涵啓迪心靈的哲理。抄經以恆,可以把珍貴的義理植入心田,有助整合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為自己確立生命的意義。

4. 行禪:融合身心●連結自然。
是連結身心的練習,專注每一個步伐,把散亂的心帶回身體,覺察雙腳在當下與土地能互動。慢慢地,身心會同步放鬆,融合和諧。
了解牛命的規律,就不會堅持偏離現實的執著,能夠輕身上路,珍惜當下所有,並欣賞沿途萬變的風光。


#6  觀音像的樣貌極慈祥,
法相莊嚴,雙目向下,
寓意俯視眾生,慈悲為懷。


#7  仿唐建築。


#8  觀音大道。


#9  「普門」
上次在這裡抄經,
現在開放參觀。

「普門」(觀音殿)
寺院的第二大殿,殿內供奉如意輪觀音。兩側殿壁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世音菩薩的十願六向,表述兩大菩薩救拔眾生的宏深大願。


#10  六觀音之一的六臂如意輪觀音



#11  前看的空地是「歡喜地」。

「歡喜地」,進入山門,面向三個由低至高的平台。三個平台寓意通向覺悟的三個階梯。彌勒殿前的第二個平台─「歡喜地」,一端是蓮花池,示現淨土世界的清靜無染,讓參學者生歡喜心,再往上走向通往雄寶殿的庭園。


2015年來看這棵菩提樹,十分凋零,
只有疏落的幾片黃葉。
原來是十分珍貴的一棵樹,
是佛祖成道的菩提樹的第三代。

#12  7年後再影這棵第三代的菩提聖樹,
真的茂密起來。


#13  供水,以水代香,
供奉觀音。

供水:洗滌心靈●回歸本性。
水,代表清淨的心。以我們最珍貴的清淨心作為禮物,供奉觀音菩薩,代青尊敬和感恩觀音的慈悲精神。
托著水缽走在慈悲路上,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你會體驗到:滴水不漏的關鍵就在於覺察、專注和放鬆。澄淨如水的心,方向明晰,能讓我們踏上快樂之道。


#14  我們也在這個處水池向觀音像供水,
我們要雙手捧著木碗,
由這裡經過慈悲道,
將水供到千處應(即觀音像下的銅制水盂),
盡量避免水濺出。


#15  


#16  觀音下的十八棵羅漢松。

素白觀音聖像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法力庇佑眾生。
其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
左手持淨瓶,施撒淨水,清涼世界。
法身佩戴瓔珞,衣帶當,風典雅飄逸兼具。

#17  雪白的觀音像,
雪白如昔。


#18  在「慈悲道」中間,
觀音聖像正前方設有一個銅制水盂,
名「千處應」為參訪者供水之用。


#19  雙目向下,
寓意俯視眾生。


#20   法身佩帶戴瓔珞。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佛像上的瓔珞也為人們所仿效。瓔珞就是古代用絲線珠玉等編織起來的可掛的裝飾物,像現在的平安結,有時也被當作長命鎖。
在佛像身上的瓔珞是指菩薩修行積聚的功德資糧。

#21  法身佩帶戴瓔珞,
瓔珞指菩薩修行積聚的功德資糧。


#22   觀音髮頂上有阿彌陀佛像,
寓意無量神力庇佑眾生。


#23  極莊嚴。


#24  有三個人身高的摩尼珠及淨瓶。


#25  瓔珞


#26  青銅鑄造的觀音像,
可以造出飄逸的衣裳,
感覺隨風擺送。



#27  觀音髮頂上有阿彌陀佛像,
寓意無量神力庇佑眾生。


#28  右手抾智慧寶珠,
摩尼珠。
這棵寶珠直徑如三人的高度,
安裝時十分困難。



#29  左手持淨瓶,施撒淨水,
清涼世界。


#30  難以相信這是青銅製造的成品。



#31  衣帶當風,典雅飄逸,
活像一件輕紗。


#32  太陽光照在智慧寶珠上,
發出閃光。


#33  平常心,即不起分別、
不起波動的心,
不執著於是、非、取、捨,
以不造作的平常心來待人接物,
這就是「道」。


#34  柔軟的手拿著智慧寶珠。


#35  施撒淨水,清涼世界。
手指造得很柔軟,
栩栩如生。


#36  在觀音腳下,順時針繞三圈,
邊行邊祈福。
也可以欣賞觀音像的巧奪天工的成品。


#37  飄逸的衣裳,
手工極精緻。


#38  慈祥、莊嚴的臉孔。


#39  排隊進入「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2019年開放公眾參觀,
我也是第一次入內,
展品是超乎想像的珍貴。


#40  由普門至觀音聖像,
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名「慈悲道」,
兩旁種了十八棵古羅漢松。


#41


#42  「慈悲道」設有一個銅制水盂,
名「千處應」為參訪者供水之用。


#43  仿唐的建築。


#44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設在觀音像下。


#45   不同角度的觀音像都一樣莊嚴。


#46  另一個角度看的智慧寶珠和淨瓶。


#47   再欣賞,
鬼斧神工的作品。


#48  那雙巧手造得太美了。


#49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


#50  衣服上的雕刻簡直是巧奪天工。


#51  飄起的袍邊,形態迫真。


#52  細緻入微。


#53  藍天出來了。



#54 「洛迦池」,
地上的雕砌就如池水一樣一圈一圈的散開,
有11個圈。

「洛迦池」
洛迦池的淨水乃供參學者供養諸佛菩薩,同時清淨自心,藉此長養善根。
地下池水可以用作栽種植物之用。

#55  再看。


#56 「普門」與觀音像。


#57  大雄寶殿。


#58  好美的觀音像。


#59  仿唐的作品。


#60


#61  大雄寶殿旁的「藏經閣」及
「歡喜地」。

「普門」(觀音殿)
寺院的第二大殿,殿內供奉如意輪觀音。兩側殿壁刻有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及觀世音菩薩的十願六向,表述兩大菩薩救拔眾生的宏深大願。

#62  普門


#63  大雄寶殿



#64  「彌勒殿」與「大雄寶殿」遙遙相對。

「彌勒殿」
建築簡約,依傳統的木結構而建,並以建於公元782的五臺山南禪寺大殿為範本。彌勒殿內有六尊菩薩像:主尊菩薩為天冠彌勒,後有手持金鋼杵的韋䭾菩薩,及四大天王像。

菩薩像均為樟木雕刻,或貼以金萡,或彩繪衣飾,或以琉璃裝飾眼睛。

韋䭾佛手持的金剛寶杵,
是代表佛寺是否接待來客的指標,
如果寶杵垂下來的是不招呼來客留宿,
如這位韋䭾佛橫持寶杵就是會招呼來客的意思。


#65  「大雄寶殿」,
供奉的祭品每一樣都有意思。
生果、花、香、油、水等都各有意義。

「大雄寶殿」
慈山寺大雄寶殿乃參考建於唐代的山西佛光寺東大殿比例建造而成,佔地一萬餘呎。殿巾供奉樟木金身三如來:阿彌陀佛(左),釋迦牟尼佛(中),藥師佛(右)。

釋迦牟尼佛的左側為弟子迦葉尊者,右側為弟子阿難尊者。

殿內兩側山牆有十八羅漢坐像。


#66


#67  摩訶迦葉尊者。


#68  釋迦牟尼佛像
手印,兩手平放。


#69  藥師佛像
手抱藥盒。


#70  阿難尊者
據說尊者面相十分俊俏。


#71  阿彌陀佛像
手印,食指屈曲。


#72


#73  敦煌榆林窟第25窟的彌勒經變圖。

大殿後方海島安奉來自敦煌榆林窟第25窟的彌勒經變圖及國學大師饒完頤先生恭書的《心經》墨寶。

#74  國學大師饒完頤先生恭書的《心經》墨寶。


#75  觀音無處不在。


#76  風水甚佳的慈山寺。  


#77  「普門」,另一個角度看觀音像。


#78   「山門」,感覺很豐富。


#79   觀音大道。



#80  由「山門」入口我們見「解門」兩字,
原來是「入解脫門」四個字。
入解脫門之後要忘記世俗的枷鎖之意。



#81 慈山寺面向船灣淡水湖。


#82   背山面海。


#83



#84  門牌上寫著「一生補處」,
原為「最後之輪廻者」之義,
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
「補處」即指菩薩之最高位一等覺菩薩。
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

「彌勒殿」的右手是鐘樓,
左手是鼓樓。前面的空地是「歡喜地」。

「歡喜地」,進入山門,面向三個由低至高的平台。三個平台寓意通向覺悟的三個階梯。彌勒殿前的第二個平台─「歡喜地」,一端是蓮花池,示現淨土世界的清靜無染,讓參學者生歡喜心,再往上走向通往雄寶殿的庭園。


#85  在「歡喜地」有一蓮花池。
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
今天整個池塘,只見一朵蓮花。


#86  山門後寫有「不二法門」。
意思是平等而無差異之道。

從「山門」外看,
如一個巨形畫架。


#87


#88  門外站有護法門神,
青銅製造的「哼哈二將」。
「哼將」即密跡金剛力士。


#89  「啍哈二將」。


#90  遠看八仙嶺。


下集 ~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2 則留言:

謝謝來訪得意Blog,喜歡收到我的回覆留言,請tick「通知我」的方格啦!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my reply, just simply tick the box at the right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