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星期五

深圳 甘坑鳳凰谷 20230701

 2023年7月1日 (六)

深圳 甘坑 鳳凰谷

甘坑古鎮 (上)

甘坑古鎮結合了古建築物
及現代潮物一體。

我們閒遊了3個多小時結合體的景點,
再沿著鳳凰客家酒店,
便會到達鳳凰谷。

鳳凰谷是一個私人博物館,
館內的珍藏真的令我們大開眼界,
四棟徽派建築展館:
陶瓷館、玉器館、金屬器館及佛像藝術館,
已經讓我們細遊了2個多小時。
最主要是人流少,
我們可以慢慢細看這些奇珍異寶。



#1  鳳凰谷入場券成人30元,
兒童15元,一個成人可以免費帶3名兒童,
滿60歲的長者免費。


鳳凰谷是私人的珍藏博物館,展品是黃志老師擁有,6000件藏品在四楝徽派建築進行定期輪展,通過將古建築、歷史珍品展覽、文化景區、文藝活動、商品運營進行融合,將鳳凰谷打造成內含博物館元素的文化體驗景區。(網上資料)


#2  網上鳳凰谷的資料不多,
我們就隨緣而行,
卻原來是個寶藏。


#3  先入陶瓷館。
徽派的建築以白色牆身,
黑色瓦頂為主。


#4  全部是「壽」字。


#5  


館內很大,空氣流通,
感覺不到有空調。


#6  進入館內,覺得很寧靜,
展品都放在兩旁的長廊。


#7  這是第一件吸引著我們的展品,
覺得是一隻異星人的陶瓷品。

紅陶 立人像(高70cm 寬 26cm)
這是一件很奇特的陶質立人像,近乎骨架,腦袋如骷髏,眼睛深陷,鼻孔朝天,張口,下頷見長鬚,身軀肋骨根根可見,胸腹部有陰陽生殖器合一。
兩側手臂下垂,手為四指义開,腿骨微彎,呈反關節立姿。 手指和腳趾間均有蹼。 很有些像荷李活電影中的外星人。
這件作品收藏於甘肅,甘肅有一千多處新石器文化的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但這種造型的極其少見。 正如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那些器型碩大、千里眼、順風耳等讓人瞠目結舌、不敢相信的奇特造型的青銅器一樣,這件陶像也讓我們充滿了好奇和想象,我們不禁問: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真有過這樣的生物嗎?


#8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真有過這樣的生物嗎?



#9  新石器時代 雙乳形鬶 (讀規)。

新石器時代 雙乳形鬶 (讀規) 高24.5cm 通寬30cm
敞口,雙乳足,中間以橫條連接,鬶身飾以繩紋。 目前多見三乳足,雙乳足較少見。
其功能可從『鬶』字體結構看出,上從規,下從鬲,應該是炊煮器具,乳足中空,便於盛載東西,兩足而立,便於器下架火燒熱。

#10  西晉 青釉人物紋塔式罐

西晉 青釉人物紋塔式罐(高32cm 腹徑20.5cm)
塔式罐亦稱谷倉罐,是盛行於三國兩晉時期的堆塑瓷器,外形似罐,通常稱為“谷倉”,因與佛教及喪葬有關,故又稱“佛寺罐”、“魂瓶”等。關於這種瓷器的功能目前眾說紛紜,流行的說法有三:一說是冥器,為亡靈設置的五谷之倉,意即生前衣食豐裕,死後依然糧倉盈滿;二說為墓主魂魄依托的所在,也就是在另外一個世界仍享受榮華富貴;三說為佛教祭祀的陳設器。

此罐我們傾向於佛教用品,應是佛僧眾的陪葬器物。罐下部漸收,圈足。上部堆塑塔型,四側有重檐天門,似在表達三界二十八天。天門兩側間堆塑金剛力士把守,信眾數人合十似在祈禱。整體造型複雜,堆塑人物眾多,既有陶瓷工匠對飛升龍天的想象;也有對極樂世界的具體描述,為佛教文化與青瓷文化相結合的代青器物。


#11  貓頭鷹罐。



#12  三國 青釉 船


三國 青釉 船 長45cm 寬12cm 高16cm
此船通體施青釉,釉色濃淡不一,青中泛黃,體現了早期燒製的不成熟。 船首尖圓,腹部長圓漸收,尾部方正,側面看,仿若魚身。

船首一人跪坐,旁邊一犬神情警覺,昂首注視前方,擋板後一人似為尊者,叉腰而立,似乎正在視察環境。



#13  西晉 青釉 神獸尊,
是西晉時期高水平的工藝作品。


西晉 青釉 神獸尊 高25cm 最寬17.5cm
上口部呈圓盤狀,正看可視為帽冠,下接短頸,鼓腹如袋,肩和下部兩側對稱,各有半圓橋形,成為神獸四肢。腹壁塑有神獸面孔,取眾獸像其長處之美,合成祥瑞獸面;獸首雙目圓球凸出,朝天狀牛鼻孔,後背塑有三處角狀物,代表瑞獸鬣髮髻毛。 整個造型渾然天成,是西晉時期高水平的工藝作品。

#14  晉 青釉 羊形蠟台 (水注)

晉 青釉 羊形燭台 (水注)
高21cm 通長27cm 最14cm
整體作挺胸昂首的臥伏狀,身軀肥壯,羊嘴微微張開,似乎正在咩咩的叫喚。頭上有一小孔,尾部亦有一孔,用途有水注、插座和燭台之說,多數學者認為是燭台,而且造型上是模仿兩漢時期的青銅羊燈製作而成的。羊身兩側刻有飛翼,以示神力。這類作品主要流行於三國至魏晉時期,目前江蘇、浙江一帶出土較多,是當時越窰等南方窰口所製。

#15  我們發現門鉸是入榫的設計,


#16  徽派的設計,
屋頂的天窗,
可以取光。

徽派建築以民居、祠堂、牌坊最為著名,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民居方面,馬頭牆是徽州建築最重要的標誌之一,而徽州三雕(磚雕、石雕、木雕)是最普遍的裝飾物,有些雕刻作品如今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物,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徽派建築的智慧不僅體現在佈局、風水、藝術,甚至涉及氣象學。


#17  徽派的建築特色。



#18


#19  好大的天窗。


#20   紫檀鑲銅胎搯絲琺瑯嵌玉石寶座及屏風

紫檀鑲銅胎搯絲琺瑯嵌玉石寶座及屏風
睇個名都知好名貴,好珍貴,未睇到簡介先看到踏几上的告示牌…
文物珍貴 請勿觸碰 一旦損壞 天價賠償。

寶座是指帝、后、皇室顯貴專用的坐具,等級極高,存世較少。
此套陳設由寶座、踏几、及屏風組成,用材珍貴,極為罕見。


#21  清 紫檀 嬰戲圖 頂箱櫃

清 紫檀 嬰戲圖 頂箱櫃 (一對) 長120cm 厚55cm 高240cm
頂箱櫃出現在明晚期,盛於清代。因為上面的小櫃與下面的立櫃相連,一豎到底,故也稱頂豎櫃,亦稱“大四件櫃”。
綜合考量,這對頂箱櫃佳木良工,寓意極隹,把近百童子非常協調合理的安排在一件作品上,精工雕琢,用材貴重,製作成本高,陳設時既具威儀又帶吉祥,成對保存到今天,堪稱絕品。
我的觀感:雕工精緻,每個小童都有不同表情動作,真的是極品。


#22  元 青白釉水月觀音坐像,
院長說,只看觀音的指甲便知道
這座觀音的製作有多嚴謹。

元 青白釉水月觀音坐像
長42cm 24cm 高81cm 
像為水月觀音,觀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屬於觀音形象最為優美、嫻雅的一類,極受推崇。此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冠尾趐起,極為華美。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裝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胸前裝飾有繁密的瓔珞紋,衣裙綴有網狀紋飾,加之修長的佛珠配飾,整體顯得繁複華麗。
這類形體較大的青白釉觀音坐像,目前存世較少,總計數量不超過十尊,可說十分珍貴。


#23  元 青白釉 鏤空 “嫦娥月宮圖”瓷枕

元 青白釉 鏤空 “嫦娥月宮圖”瓷枕 長28cm 寬16cm 高15cm
從釉色及造型看,屬於典型的景德鎮湖田窰瓷器。 此窰始於五代,盛於兩宋,至元代時產出了聞名世界的元青花。
瓷枕整體塑造為庭院樓閣,上為花型枕面,下面亭內飾有鏤空的窗櫺、亭沿、門框等;亭內見玉兔搗藥,中間有仙女(嫦娥)對鏡梳妝,仕女站立兩側,應表現的是“嫦娥月宮圖”。另一面則貼塑有嫦娥遡端坐圖。枕側面有門將。仕人把手。整體滿施青白釉,呈現白中泛青、溫潤如玉的效果。釉質肥膩潤澤,清潤淡雅,極靜人心。
這類瓷枕工藝頗為複雜,集雕刻、貼塑、拉還等手法於一身,綜合塑造了一件如冰似玉的影青珍品。同類作品可見於山西大同博物館,為大同城西施工時出土,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可見頗為稀少。


#24  元 青白釉 貼塑牡丹花紋 塔式蓋瓶

元 青白釉 貼塑牡丹花紋 塔式蓋瓶
高43cm  腹徑19cm 
這種塔式蓋瓶是一種魂瓶,專用於陪葬之物,唐時就相當流行,元明延續生產。
這類開光貼塑牡丹做法也可見於河北保定出土的元青花釉里紅大罐。整體工藝複雜,燒製困難,保存難度大。

#25  清乾隆 青花龍鳳戲珠紋 瓷算盤

清乾隆 青花龍鳳戲珠紋 瓷算盤
長46cm  寬17.5cm  厚3.5cm 
算盤木質的多見,也偶見銅算盤、漆算盤,但是瓷盤很稀少。一則實用時,易損;二則製作難度很大,特別是瓷算盤珠子在燒製時容易粘黏。

#26  清乾隆款 粉彩 仿蟈蟈葫蘆 

清乾隆款 粉彩 仿蟈蟈葫蘆 擺件 長17.5cm 高10cm
蟈蟈是三大鳴蟲之一,而葫蘆是蓄養鳴蟲的最佳蟲具。人們根據需要在葫蘆幼時套上製作好的模具,葫蘆便按照模具的形狀生長。
這是以瓷器仿造的蟈蟈葫蘆,浮雕為牡丹盛開,蝴蝶飛舞其間,色澤淡黃,製作逼真,如一枚真實葫蘆。

#27  馬頭牆又稱為馬頭山牆。

馬頭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封火牆的一種造型,為徽派建築重要標誌之一。因其牆頂部分形似馬頭而得名。依據馬頭牆頂的馬頭形狀可分為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金印式或朝笏式等。

由於傳統建築多以木造之,且為節約用地,房屋間的街巷都相當窄小。因此,為防火災的蔓延,便在屋與屋間加上大幅高出屋面的山牆。此外,高大的山牆與其屋簷使牆頭不致被雨水淋濕,保持房屋木結構的乾燥,進而達到保護木製主架構的作用。(網上資料)



#28  多別緻啊!


#29  離開陶瓷館。



#30  遊客都搶著在這裡拍照。


#31  下一站是玉器館。


#32 徽州三雕之石雕。


#33  全部都是「福」字。


#34  館內的格局都大同小異。


#35  紅山文化 岫玉 蝙蝠。

紅山文化 岫玉 蝙蝠,通長26cm 高11.1cm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出土了大量極有特色的玉制品,使用村料基本為當地所產的岫玉和河磨玉。


#36  商晚期 - 西周早期
青玉 鳯鳥蟬紋 方罍 (音雷),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的工具。


#37  商晚期 青玉 獸面紋鼎。

商代玉器材料來多樣,這件玉鼎用整塊青玉製成,屬於商晚期的作品,手工很精細,鼎身雕刻有獸面紋,有首無身,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無唇,眼睛如目,角如鹿角分差外露,頭頂蠄龍飛舞,神態猙獰可怖,是商代鬼神文化的反影,體現了“萬物有靈”的思想。底部有四字銘文,未能辨識。從同類青銅的功能推測,此為祭祀禮器,原應為成組的一套,此為其中之一。
商周時期這麽大體積的玉質鼎很少見,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38  商 青玉 立鷹,
有一種舍我其誰的霸氣。


#39  戰國 青玉 編鐘。
重要的禮器,
因為玉質並適合實際演奏,
所以這套玉編鐘應為陪葬器。



#40  戰國 - 西漢 白玉 七連璧。
璧是新石器時至戰漢時期的禮器,
有“蒼璧禮天”之說。
但漢代以後,
璧逐漸退化成為日常裝飾及擺設之用。


#41  戰國 青玉 龍鳳紋 提梁卣 (音有)。
一種盛酒器。
由上而下,整料雕刻,用村較大。
滿工裝飾,紋飾比較精細,
屬於戰國時期一件比較大型的玉雕作品。


#42  明 青白玉 地藏菩薩立像。
以青白玉製成,色澤青中微泛白,
細膩潤澤,保存了數百年依然完好無缺。


#43  遼 隕鐵 面具。
這類形態與傳世的儺(挪)戲面具很相似,
推測亦為祭祀或昋儺戲表演時使用的面具,
可以驅除邪神、惡鬼等。


#44  清 潘玉茂刻 壽山石 地藏菩薩像。


#45  宋 青玉 長眉羅漢。
是十八羅漢之首,
其福德智慧無限。



#46  清 和田青玉 龍紋鏤空香薰盒。



#47  清 白玉 鹿銜芝草紋 鎮紙。
鬼斧神工之作。

 鎮紙採用整塊無瑕白玉雕刻而成,半圓弧式,下部平滑,鏤空凹槽。上部則鏤空雕刻鹿紋,小鹿或回首、或前望,四周芝草纏繞,連綿婀娜,工藝高超。
題為“鹿銜芝草”,鹿諧音“祿”,芝草象徵“長壽”,這類紋飾有“富貴長壽”之意。

#48  清 水晶 內刻描金龍紋 扳指。



#49  內刻龍紋加上描金,
龍身蜿蜒,鬚髮飄飛,非常立體。


#50  如何能做得到呢?



#51  好美的大宅。


#52  因為要收入場費,
也可能是人流不多的原因。
不過真的值得推介。


#53  寧靜,可以慢慢參觀。


#54  今天沒有開門的鳳凰閣。


#55  佛像藝術館,
轉頭再來參觀。


#56   金屬器館。


#57  第一眼見的是家訓堂。


#58  很喜歡這張相片,
無論是色彩及設計,
都好像回到古代。


#59  西周晚期 竊曲紋 匜形鼎。
盥洗用具。


#60  商 鴞紋 青銅瓿(音剖)。
是古代的一種小罌,
用以盛酒或水。


#61  秦 - 漢 青銅 獸面紋 盾牌。
這類早期的青銅材質的盾牌很少見.


#62  春秋 雙獸合體蟠螭紋 青銅尊。
尊,今作樽,指商周時期的
一類中大型青銅盛酒器。


#63  戰國 青銅 立人舉燈。


#64  商 青銅 鴞尊。


#65  商 青銅 鴞尊 一對。
是商人的酒樽,為禮器之一。


#66   漢 青銅 熊鎮。
一隻好可愛的熊。


#67  西漢 青銅 牛首。


#68  西漢 野豬襲獵人 青銅牌飾。
我國西南地區滇族類型的青銅
牌飾考古學上也稱為“石寨山類型文化”。


#69  西周 青銅 鳳鳥紋 提樑卣。
是用來承裝祭祀用的酒器。


#70  戰國 錯金銀 龍鳳合體神鳥。


#71  東漢 銀胎 子母瑞獸。



#72  漢 青銅 鹿鎮。



#73  東漢 青銅 蟾蜍形 蓋硯。


#74  唐 “大唐貞觀”款 銀鎏金
 跽坐人物舉朱雀燈(一對)。
是著𠮞的數漢代的長信宮=燈,
以跽坐宮女提燈作為基本造型。



#75  唐 狩獵紋 青銅八棱鏡。


#76 這裡第一次見到的圓型天窗。


#77  雕刻很精緻。


#78   家訓堂。



#79  很有特色的窗花。


#80  西夏 活字印刷 青銅版


#81  唐 銀胎金珠 胡人騎駝樂俑。


#82  唐 銅鎏金 飛龍。
身體呈S型,雙前腳緊扣地面,
身軀後段呈倒立,似從天而降。


#83   清 花絲鎏金嵌寶石 鹿銜芝草鈕 銀蓋盒。

“花絲 鑲嵌”,花絲是把金、銀拉成絲線,再運用堆、疊、編、織工藝把絲條製造器胎,然後在此基礎上鑲嵌各類寶石以及點翠、燒藍、鍍金等。這類花絲工藝的品,因為工藝複雜,所用大多為貴重材料,明清時期大多為皇貴冑使用,產量稀少,為工藝珍品。

#84  清 花絲工藝 鳳凰牡丹紋 銀盒。


#85  清 點翠 銀鎏金頭飾 (一套三件)。

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豔麗,而且永不褪色。它的製作工藝極為繁雜,製作時先將金、銀片按花形制作成一個底託,再用金絲沿着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在中間部分塗上適量的膠水,將翠鳥的羽毛巧妙地粘貼在金銀製成的金屬底託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翠羽的獲取,據《珠翠光華》中摘錄 “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圖上粘料的底託上。

由於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今天生產的點翠首飾,均以採用代用品,而點翠工藝也日漸式微。


#86  清咸豐 黃銅寶鈔印版及寶鈔。


#87   清 銅鎏金 抽鴉片夫妻人物像。


#88   清 光緒 銅鎏金 去棗核機械。


#89  清 乾隆 黃銅 如意算盤。


#90  明 “大明永樂年施”款 紫銅 文昌帝君像。


#91   清 計蒙 銅立像。
計蒙,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是司雨之神,
亦名雨師。


#92  最後一個館,
佛像藝術館。


#93  佛像館展出藏品近百件。


#94


#95  


#96  


#97  近代 膠質 上師像。
製作非常逼真,
人物的頭髮絲絲可見,
眼睛深邃有神,臉部肌肉立體,
身上的筋脉起伏,
血管走向一一交代,
完全是栩栩如生的真人微縮版,
精細程度令人驚嘆。


#98  其實上師像只是這麽細小。


#99


#100  釋迦牟尼佛應化事跡圖 貝葉經。
貝葉經就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
於古印度。


#101  清 香灰 修行者供碗。


#102  清 香灰胎描金舍利塔。


#103  館內的十八羅漢。


#104  清末民國 黃楊木
布袋和尚擺件。
此擺件以有“千年矮”之稱的
黃楊木圓雕而成。


#105  清 葫蘆座 檀木彌勒像。


#106  明 木雕彩繪 佛陀涅槃像。


#107  


#108  清 空行母 包銀嘎巴拉碗。
這個碗原來不簡單,
聽起來有點恐怖。

在藏傳佛教密宗中,嘎巴拉碗是以修行者或者高僧的頭骨製成,於灌頂儀式時使用。密宗認為這些遺骨蘊含有逝者的修行,具有特殊的法力,故頗受尊崇。這類骷髏碗一般存放在護法神殿及密宗上師等修煉禪房,較為神秘。

此件嘎巴拉碗以頭蓋骨製作,可以看見頭骨縫隙紋理,碗內以銀包裹,邊沿塑造成一周骷髏;頭蓋上雕刻蓮座,空行母腳踩異教魔王,右展立其上,頭髮蓬張,鼓眼,獠牙外露,掛一周骷髏頭項飾,左手托舉骷髏血漿碗,右手持金剛鉞刀,背後火焰紋熊熊串升,整體恐怖威嚴,蘊含高深的密教法性,為藏傳佛教密宗法器。

#109  清 白銅髹漆脛骨形 鬼臉號。
同樣是用高僧去世後的脛骨所造。


#110  遼 石雕力彩 觀音菩薩立像。


#111  清 琉璃 綠度母像。
在藏傳佛教中,
綠度母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112  明或之前 木雕 羅漢坐像。


#113  

四個館,我們流連了兩個多小時,
當然展品不只這麽少,
只是選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展品
放在日誌內作日後欣賞。

#114 


#115  沿路離開。


#116  值得推介的地方。


#117  不經不覺已經5點多,
大家決定繼續去二十四史書院參觀。


#118


#119  前行10多分鐘便到達二十四史書院。


#120  二十四史書院,
據網友提議,最好在晚間遊院,
因為院內會亮燈。


#121  時間還早,
院內還未亮燈。
由於我們都覺得有點累,
而且還有其他任務,
二十四史書院的行程決定留待下一次吧!


我們打車直接去東門老街,
取眼鏡後,
時間已經不早了,
急忙的去找食。


#122  這間杭洲菜食肆算是不錯。
 杭洲醬鴨。



#123  黑椒牛肉粒。


#124 洋葱雪菜炒秋葵。


#125  蒜蓉粉絲蒸大蝦。


#126  跳跳米蘭糕。


#127  還有瓏井苑炒飯及
雞汁陽春麵。


#128  甘坑帶來的青梅酒。


又是玩、笑、食的一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謝謝來訪得意Blog,喜歡收到我的回覆留言,請tick「通知我」的方格啦!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my reply, just simply tick the box at the right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