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 (日)
粉嶺 ~ 沙頭角 ~ 壁畫街 ~ 日月亭 ~ 沙頭角鏡中鏡 ~
七彩屋 ~ 三和堂天后廟 ~ 魚燈廣場 ~
沙頭角天后廟 ~ 沙頭角公眾碼頭 ~ 天涯海角 T3燈塔 ~
沙頭角之角 ~ 沙頭角街市 ~ 海味街 ~
鄧記粥粉飯 ~ 沙頭角火車站 ~ 沙頭角隔海鄉村 ~
街市街 ~ 中英街花園 ~ 中英街(禁區地帶) ~
新樓街 ~ 萬生堂 ~ 沙頭角故事館 ~ 日出沙頭紀念品店 ~
沙頭角鄉村市集 ~ 三文魚屋 ~ 街角冰室 ~
沙頭角郵政局 ~ 沙頭角舊消防局 ~
聯和壚群記牛肉圓豬手 ~ 聯和市場
(10:00 ~ 16:00,6小時)
政府於2022年6月首段開放沙頭角,
至2024年1月第二段開放,
進入參觀必須向警務處申請禁區通行證,
需時約三個工作天,
不過最好預留一個星期批核時間。
我們申請了今天入區,
下車便有警員在站頭檢查禁區紙及核對身份證,
然後就自由通行(中英街除外)。
#1 由粉嶺出發,巴士78K/小巴56K
都可以直逹,行車時間約45分鐘左右。
開始參觀「沙頭角十景」。
沙頭角(香港部分-英語:Sha Tau Kok,中國大陸部分-漢語拼音:Shātóujiǎo)是位於香港新界北區和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邊界上的地方,橫跨兩地,以前是人煙興盛的村莊,當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時,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網上資料)
#2 「壁畫街」,
以「順」字開頭的街道。
#3 「七彩屋」,
房協建造。
#4 「日月亭」。
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的優美風光,便題了兩句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網上資料)
#5 沿海邊有很多運動健兒的塑像。
原來是吉祥物「活力仔」和「思文喵」。
#6 海岸邊排列整齊的小艇,
成為海岸邊的亮點。
#7
#8
#9
#10 地上也有不少相關的圖案。
#11 八仙嶺。
#12 「沙頭角公共圖書館」。
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已建為一個小市鎮。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其中沙頭角邨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原本不少沙頭角居民以海邊柵屋為居,即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沙頭角另一標記為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網上資料)
#13 街坊說這是舊型的公共屋村,
沒有電梯,面積大(5xx呎),
屋租平(2xxx元)。
#14 地上圖案。
#15 運動塑像。
#16 好神氣吖!
#17 一街之隔,
這是新建的公共屋苑,
有電梯,面積較細(3xx呎)
租金較貴(3xxx元)
#18 繼續沿海邊行。
#19 很多休憩地方。
#20 「三和堂天后廟」。
相傳於清初時期,來自「三鄉」的客家人(即包括山咀、沙欄吓、担水坑、榕樹凹、新村和塘肚山六條村的居民),成立了「三和堂」,在沙欄吓村(今中英街內)籌建了一座天后廟。其後該廟受到破壞,有心人將廟內之天后神像救出,帶至沙頭角菜圍村。於90年代,三鄉居民於現址興建新天后宮,並於廟內供奉原址的天后神像至今。
#21 天后娘娘的梳妝台。
#22 廟祝婆婆說幸好得
有心人保護天后娘娘的神像,
否則已經被扔到大海裡。
#23 「三和堂天后廟」。
#24 探完天后娘娘,
沿路而回。
#25 再沿海邊行。
#26 海上指示燈。
#27 一劍穿心。
#28 小小的避風港。
#29 牆壁上可愛的卡通畫。
#30 「七彩屋/沙頭角公共房屋」。
#31 「沙頭角街市」。
#32 左面是八仙嶺,
右面是紅花嶺。
#33 地上的彩繪。
#35 足球小將。
#36 水退時出現連接沙堤。
#37 「魚燈廣場」,
吉祥物「活力仔」和「思文喵」。
沙頭角魚燈舞源自清朝初年的沙欄吓村吳氏客家族,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更於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展現了客家人崇拜天后的習俗,以模仿魚類的舞姿以及魚群起舞「獻祭」為主題,表演時由舞者手舉魚燈,伴以鑼鼓奉樂,利用道具和魚燈裏的蠟燭光芒展現海底世界。位處海旁的魚燈廣場由吉祥物「活力仔」和「思文喵」向遊人展示魚燈舞場景,您也可以走入當中一嚐當舞者的滋味,置身色彩斑爛的魚燈裝置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38
#39 「沙頭角天后廟」的壁上
貼有當年的沙頭角鹽寮吓村的圖片。
#40 沙頭角真的是風光明媚。
#41 連接兩岸的沙堤。
#42 「沙頭角天后廟」。
#43
#44 天后廟。
#45 海上漁排。
#46 到了「沙頭角碼頭」,
在山上看得多,
終於可以近距離接觸。
沙頭角碼頭因水淺需拉長至280米,
亦因此成為全香港最長的公眾碼頭。
沙頭角公眾碼頭(英語:Sha Tau Kok Public Pier),又稱沙頭角碼頭,是一個位於香港沙頭角的街渡碼頭,也是來往吉澳及鴨洲的唯一途徑。較為特別的是港深陸地邊界最東點就在沙頭角碼頭之上。舊碼頭建於1960年代,2004年開始重建,新碼頭位於舊碼頭的西面,於2007年落成。新碼頭建造費用約4600萬元,加建上蓋遮蔭擋雨及將原有的2個泊位增加至4個,以應付日後的需求。同一時期重建的還有黃石公眾碼頭和高流灣公眾碼頭。受水深問題影響,沙頭角碼頭需拉長至280米,亦因此成為全香港最長的公眾碼頭。(網上資料)
#47 碼頭七彩顏色設計,
又寫上附近的地名,
感覺很熟識。
#48 碼頭橋上寫有很多沙頭角的地名,
加上色彩繽紛,
很有旅遊的氣氛。
#49 可以打卡換禮品。
#50 打卡啊!
#51 「許願魚」。
#52 「邊關浮橋」。
#53 「許願魚」。
#54
#55 影了當去了。
#56 沙頭角著名「米通」。
#57
#58 小不了舞龍助興。
#59 沙頭角舊貌。
#60 百景入一畫。
#61
#62 中英街,沒有特許禁區紙不能進入。
#63 有行友以獨木舟登岸。
#64 屋後便是內地的梧桐山。
#65 貪吃的院友,
第一時間找到美味的藍蟹。
#66 280米長的碼頭。
1899年香港政府接管香港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沙頭角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現今香港方的「沙頭角」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沙頭角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蓮麻坑、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等地,而新娘潭路以東的半島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包括船灣淡水湖),故此該半島上的烏蛟騰、谷埔、鎖羅盆、荔枝窩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帶以吉澳爲首的島嶼都屬於沙頭角的一部分。(網上資料)
#67 「天涯海角」,
「T3燈塔」。
#68 「T3燈塔」。
#69 歐陸味濃的「七彩屋」。
#70 「邊關浮橋」。
#71 歐陸風光。
#72 「沙頭角之角」。
#73 「沙頭角之角」就在這個位置了。
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的優美風光,便題了兩句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網上資料)
#74 中英街內的警戒線。
#75 中英街內的警區。
#76 「沙頭角碼頭」。
#77 「海味街」。
#78 買了海鮮去開餐,
沙頭角街市內。
#79 「鄧記粥粉飯」。
#80 加上「好姐茶室」。
#81 客家鵝。
#82 三寶加客家豬肉。
#83 客家鹹雞。
#84 藍蟹。
#85 菜。
#86 藍蟹。
#87 吃飽飽繼續行。
這是舊式房屋,
簷前有去水方形洞。
#88 「沙頭角舊火車站」。
粉嶺 ~ 沙頭角支線,消失了的沙頭角支線。
沙頭角支線(英語:Sha Tau Kok Branch;1912年4月1日-1928年4月1日)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正式通車,新的鐵路運輸為中港兩地的交通與發展,帶來了急劇的改變。
與此同時,北約理民府建議於粉嶺車站旁修築一條支線連接邊境沙頭角,促進新界東北的交通運輸,並希望日後可連貫新界西部青山、屯門一帶。香港政府終於在1911年4月同意興建一條軌距二英呎的窄軌鐵路,由粉嶺通往沙頭角。由於興建九廣鐵路英段時仍有大量建築物料可供使用,因此建築工程迅速於同年十二月完成,於1912年4月便王線正式通行。
粉嶺 ~ 沙頭角支線全長7.25英哩,中途設三個停站,但僅建有簡單的避雨上蓋,列車上設有售票員。這段短短的路程,平均需要55分鐘才能走完!乘客擠在沒有上蓋的車卡上,面對烈日和暴雨,旅程並不好受。
由於香港政府於1924年落實興建沙頭角公路,並於4年後建成,該條支線僅維持了17年的時間,於1928年4月1日正式關閉。
#89 有售票員。
#90 「沙頭角火車站」,
模仿香港舊日的火車站。
#91 沙頭角 隔海鄉村信箱。
#92 1927年沙頭角公路開通後,
蒸汽火車在1928年停用。
#93 蒸汽火車頭。
1:1的沙頭角支線火車頭模型和路軌。
#94 街市街。
#95 「中英街花園」。
中英街花園 ~ 對於香港市民來說,中英街是一個歷史見證之地,極富神秘感。市民即便未能進入中英街,亦不妨可到訪座落在中英街檢查站前的英街花園。
除了供市民休憩,中英街花園還設有許願瞭望台,市民可拾級而上,遠眺中英街,一睹中英街的風采,亦可以在欄杆掛上許願牌,祈求願望成真。
#96 唯一的街頭小販。
#97 中英街檢查站,有警察守衛,
沒有特別禁區通行證不能進入,
來往的居民都要出示證件,
才能出入。
#98 中英街,
我們不能進入。
#99 回到街市街參觀,
與中英街差不多。
院長第一時間買了「果樹飛雞」
回家品嘗。
#100 沙頭角著名的「三朵花」,
可惜她們今天沒有做「米通」。
#101 新樓街,
短短的一條街,有各式各樣的東西。
#102 買了雞回家,
有聯絡電話,
可以在車站交收。
#103 「沙頭角故事館」,
這位大姐說,要收入場費,
如果有興趣的話,
她可以作導賞。
#104 入場費每位25元。
#105 「日出沙頭紀念品店」,
紀念品不算多。
#106 介紹沙頭角的特色。
中英街歷史 ~ 中英街橫跨中港兩地,地理位置別具意義。這條街道原本是沙頭角河出海口的河尾段,由於河床較淺,再加上後來河流改道,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出海口已經完全乾涸,河床被填平變成街道,商店亦紛紛在兩岸設立,並改名為中英街。
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內地對物資的需求殷切,很多香港商人在本地進貨後,會選擇在中英街開店售賣商品給內地同胞。當時中英街市面一片繁榮,每日都有大量人流,最高紀錄一天有將近十萬人次,出售的貨品主要為肥皂、牙膏、糖果、衣服、黃金、手錶等,應有盡有。作為港深接壤的邊境,中英街曾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中英街共設有8塊界碑,面向深圳的碑面寫有「光緒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第___號」,面向香港的碑面寫有「ANGLO-CHINESE BOUONDARY 1898 NO. ___」。
目前中英街由香港和深圳市共同管理。基於保安理由,多年來只有持有特定禁區許可證,並在中英街有實際居住、生活和工作需要的人士才可以進出中英街。
#107 院長又買吃的。
#108 「沙頭角鄉村市集」。
#109 中英街,一街之隔,
禁區地方,不能跨越。
#110 端午節有糉子賣。
#111 中英茶餐廳,
總有一間茶餐廳在附近。
#112 三文魚屋。
三文魚屋 ~ 最早期的沙頭角邨於1988年落成,目的是為了安置受清拆鹽寮下及菜園角寮屋影響的原居民。屋邨外牆本來只以素色修飾,但後期的迎海樓採用了有別以往的設計,七彩外型為沙頭角添上休閒風及活力。2020年起,沙頭角邨較舊期的公屋開始進行翻新工程,外牆也陸續被重新粉飾,部分座數被粉嫩的橙色包裹,配上白色橫紋點綴,驟眼看有點像三文魚,既特別又可愛!
#113
#114 幫「三朵花」買了百香果,
真的很清甜,回去加碼再買。
#115 著名的「街角冰室」。
#116 冰室逢星期一休息,
只收現金。
#117 「沙頭角舊消防局」,
紅閘比正規消防局的要矮上一截。
舊沙頭角消防局位於沙頭角順隆街與順平街交界,於1962年投入服務,直到2004年2月18日正式退役,同日位於順興街的新消防局投入服務。舊消防局現時作為沙頭角的特色地標之一,仍保留著昔日外觀,標誌性的紅閘比正規消防局的要矮上一截,顯示出當年在此服務的消防車屬於輕型類。現時舊消防局底層改裝為展廳,展示了部1:1復刻百年前的手推消防車,以及香港郵政推出的限定沙頭角紀念印等。
#118 歷史的記載。
#119 進入展廳。
#120 香港消防局。
#121 「沙頭角舊消防局」。
#122 旁邊的郵政局,
仍然是英屬時期的郵箱。
#123 展廳內,
有小朋友的消防員服飾,
讓小朋友扮消防員。
#124 只准十二歲以下兒童使用的打卡區。
#125 1:1復刻百年前的手推消防車
#126
#127 歷史的見證。
15:00,參觀完「沙頭角十景」,
很滿足呢!
乘小巴離開時,警察會上車查核身份證。
#128 小巴途經聯和墟,
貪吃的院友提議吃著名的豬手麵,
當然一致讚成。
#129 豬手要3點半才開賣,
時間尚早,
倒不如到「聯和市場」參觀。
#130 有模型擺設。
#131 有先進的洗手間。
#132 有販賣東西的店子。
#133
#134 幾年後,
終於再嘗美味的豬手。
#135 吃飽後,再回到「聯和市場」飲杯咖啡,
這才真正的旅程完結。
又是玩、笑、食的一天!
您好,我正在進行一個有關香港市民登山習慣的學術研究,希望獲得您授權使用您幾張相片作為參考。詳情請聯絡 fsdnick@gmail.com
回覆刪除謝謝。
你是什麼團體呢?
回覆刪除北京大學研究生
刪除對不起,我不清楚你文章的內容,所以,不想借用我的照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