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星期三

屏山文物徑 20231118

 2023年11月18日 (六)

屏山文物徑 ~ 上璋圍 ~ 楊侯古廟 ~ 
古井 ~ 坑頭村 ~ 鄧氏宗祠 ~ 愈喬二公祠 ~ 
坑尾村 ~ 屏山鄧族文物館

(14:15 ~ 16:15,2小時)

今天無聊之際,
突然想閒遊屏山文物徑。
不過,完全沒想到當地村民十分熱情,
很主動的導賞我們之餘,
更介紹我們去流浮山看日落,
結果,一幅一幅美麗的日落影像就展現在眼前。
由於趕著去看日落,
有部分文物沒有參觀,
有藉口再去了。


位於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開幕,長約1.6公里,蜿蜒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文物徑貫連多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信步可達,市民只需半天遊覽,便可領略新界的傳統面貌及宗族生活。

設立屏山文物徑的建議由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費用由香港賽馬會及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贊助,並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負責籌備和安排。屏山文物徑計劃得以成功,實有賴屏山鄧族的支持。

屏山鄧族:
元朗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鄧族則為新界其中一個重要的宗族。鄧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八十六世祖鄧漢黻(音忽)於北宋初由江西省遷居廣東省,為鄧族粵派一世祖。至北宋中期,鄧漢黻曾孫鄧符協擴建岑田(即今錦田)祖居,並設置書院。至十二世紀,第七世祖鄧元禎與其獨子鄧從光(字萬里)由錦田遷居屏山,鄧元禎被尊為屏山派一世祖。

鄧族定居屏山, 先後建立了「三圍六村」,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以及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及洪屋村,並興建多所傳統中式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等,作為供奉祖先、團聚族群及教育後人之用;又傳承不少傳統習俗,例如各項節慶儀式。這些不但象徵鄧族的民俗文化,同時亦反映新界的傳統風貌。

原來鄧族的影響力這麽利害。


#1  上璋圍,門外貼有私人重地,
不可內進參觀。
門楣是紅砂岩石匾。



上璋圍由居於坑頭村的鄧氏族人分水支所建立,位於坑頭村西面,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

上璋圍是一條典型的本地圍村,昔日四周原有青磚築砌的圍牆環繞,圍內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布局整齊別緻;圍牆外有護河,只在南面圍牆正中建有圍門入口。如今護河被填平,門樓和神廳已重建,但部分圍牆和圍內一些古屋依然屹立,尚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布局、結構和風貌。
可惜是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2  古井。

古井 ~ 在楊侯古廟與上璋圍間小路之旁有一口古井,確實建造年代已難以考證。據鄧氏族人相傳,這口井由坑頭村村民所建,在三百多年前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土要來源。

#3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坐落於坑頭村,為元朗區六問供奉侯王的廟宇之一,相傳該廟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確實修建年期已不可考。據廟內匾額顯示,廟宇曾分別於1963年及1991年大事重修,其後於2002年亦進行修繕工程。有關侯王的來歷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為侯王誕。

楊侯古廟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及金花娘娘。


#4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位於鄧氏宗祠之南,由屏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兩兄弟於十六世紀初興建。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達德學校亦於1931至1961年間在此開辦。據祠堂正門石額所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仍基本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二公祠其後曾多次進行維修,而全面的修繕則在1995年完成。愈喬二公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愈喬二公祠為三進二院式建築,結構和規模與毗鄰的鄧氏宗祠相若。


#5  進入中進位置,
在堂中位置放欽賜的功名牌匾。


#6  同治十年辛未科,欽點 ~
翰林院庶吉士。
臣鄧蓉鏡恭承。


#7  屋脊裝飾。


#8  於愈喬二公祠展示的賀帳複製品,
以絲網為材料的賀帳是
為恭頌屏山鄧氏七品夫人
於1872年時六十大壽而製。


#9  三進兩院式建築。


#10  青磚建造。


#11


#12  後進看中進,
後進為神樓。



#13  鄧氏宗祠門前的功名夾。


#14  愈喬二公祠的旁邊是
聖軒公家塾。


#15  聖軒公家塾,
不能參觀。


#16  聖軒公家塾。


#17  門樓上的兩首詩詞。


#18  門樓上的兩首詩詞。

突然來了一輛大旅遊巴士,
一窩蜂60多人前來參觀,
我們為了避開人群,
走入了愈喬二公祠
與鄧氏宗祠中間的極小窄巷尋玩意。


#19  好窄的小巷,
分隔了愈喬二公祠
與鄧氏宗祠。


#20  巷中的窗門。


#21


#22


#23  屋脊裝飾。


#24  據屏山父老憶述,
此基座曾豎立旗幡,
以讚頌文舉人鄧寶琛。


#25  遊人陸續離開,
輪到我們參觀。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所環抱。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費用由屏山鄧萬里祖祖嘗撥付。宗祠現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宗族聚會等用途。鄧氏宗祠於2001年12月列為法定古蹟。

鄧氏完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花崗石,外柱則為紅砂岩。前院的紅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族人曾官居要職。建築物各進的樑架均雕刻精美的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則飾有石灣陶塑鰲魚和獅子。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


#26


#27  中進也掛有欽點牌匾。


#28  同治十年辛未科
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臣鄧蓉鏡恭承。


#29   宗枝秀茂,
寓意子孫昌盛。


#30  魁歳(官位)。
祖德流芳,
是祖宗的聖德百世流芳。


#31  中進看前進,
前進的紅砂岩甬道。

三進兩院,即宗祠由前至後分為三個大廳,中間以兩個庭院相連。其中第一進稱為前廳,用作擺放雜物;第二進稱為中廳,是族人議事和舉行活動的地點;第三進稱為正廳,附有偏房,是供奉祖先及神祗的地方。中間相連的兩個庭院中,前院比後院大,亦作舉行活動之用。

#32


#33    後進的祖龕。


#34  脫色的畫。


#35  後進看中進,
後進是神樓。


#36  斗栱。

斗栱,又作斗拱,別稱鬥科、欂櫨,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橫樑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中國古典建築顯著特徵之一。

#37  花窗。


#38  中進。


開於時間:
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5時。
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39  左面是鄧氏宗祠,
右面是愈喬二公祠。

我們正想繼續找尋其他景點時,
一位熱心的村民介紹,
教我們去屏山鄧族文物館,
更提議我們去流浮山看日落。


#40  蝴蝶花。


#41  我們跟著指示,
前去屏山鄧族文物館。


#42  原來在小山丘上 ~
屏山鄧族文物館。

屏山鄧族文物館 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位於坑頭村的小山崗上,俯覽屏山村落,是文物徑內唯一的殖民地建築。文物館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是新界現存其中一所戰前警署、培訓中心、警犬隊及新界北交通部等。警務處於2001年遷離該址,建築物於2007年改建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的歷史建築。

文物館由三座建築物組成,主樓是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築物,屋頂設有瞭望台。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屋頂矗立兩座煙囪,另有單層獨立建物。

開放時間:
三月至九月 ~ 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十月至二月 ~ 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逢星期一 (公眾期假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43  


#44  拱形長廊。


#45  入口。

北宋(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一二七年)末年,中原受外族入侵,中土人士相繼南遷,其中不少宗族遷居香港新界地區。這些宗族攜同財富,在本地建村立圍,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生活文化。鄧族是新界歷史悠久的宗族之一,早在十二世紀已於元朗屏山開基立業。屏山鄧族在這八百多年間,見證了香港歷史文化的發展。

屏山鄧族文物館展示了多件由屏山鄧族村民提供的文物,這些文物訴說了屏山鄧族的歷史、經濟、生活面貌、婚嫁節慶及教育等,不但象徵鄧族的民俗文化,同時亦反映香港新界的傳統風貌。


#46  鄧粵派一世至八世世系表。


#47  鄧氏族譜。
據鄧族族譜所載,
屏山鄧族是黃帝的後人。
黃帝二十七世孫鄧曼
(公元前一二九四年至?年)
於商武丁時 (約公元前一三五零年)
受封於河南省南陽郡的鄧縣,
自此以鄧為姓,
鄧氏一系即源於此。


#48  軍票及日本人發給巿民的住民證。

1941年12月25日,香港宣告淪陷,開始3年零8個月的日佔歳月。日軍為了減輕管治的負擔,頒令驅使沒有工作證或住民證的人士返回內地。


#49  日常用品。

鄧族於屏山建村立圍,面臨珠江口,為海盜充斥之地。屏山居民以青磚、花崗石及木村等興建房屋,村內的街道和房屋布局均直於防禦以抗擊來犯的海盜。


#50  鄧氏擁有的物業,
頗為驚人。
據村民表示,
元禎父子當年見屏山良田萬頃、
山環水抱,是風水極佳的福地,
因而遷居於此。


#51  租約。


風水,屏山村民信奉風水之說。據村民所述,屏山在風水學上屬「蟹局」,以屏山嶺為元格,左右山巒為輔,地形如毛蟹狀。鄧氏宗祠為全族中央,連繫三圍六村,後以屏山嶺為靠,坐東向西,前有馬鞍作回頭之勢,寓子孫衣錦榮歸之象。

鄧族重視祖先墓穴的風水形態,必禮聘風水名師尋找風水佳地,作為祖先墓葬之地,故此鄧族先祖的墓穴多為風水名穴,如粵派一世祖鄧漢黻於元朗橫洲的墓地,便為著名的「玉女拜堂」。

#52  


#53  祭祀用品。


#54  祭文。


#55  婚約。


#56  拜神運燒豬的工具。


#57  耕具。


#58  喜宴。


#59  相連的建築物。


#60  展覽廳:
介紹文物徑。


#61  介紹文物徑。 


#62  屏山文物徑的介紹。


#63  殖民地建築的警署。


舊屏山警署由三座建築物組成,主樓是一座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築物,屋頂設有瞭望台,原來的屋頂則為金字瓦頂,並鋪以中式瓦片。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開放式走廊及金字瓦頂。屋頂上矗立兩座煙囪。另外,單層的獨立建築以磚塊建成,有金字瓦頂及飛簷,冄保留原來的煙囪。


#64  看屏山。


#65  介紹屏山歷史建築的特色。


#66  介紹屏山歷史建築的特色。


#67  兩層的建築舊警署。


#68  單層獨立建築物。


#69


#70


#71


#72  屏山追昔。


#73


#74


#75


#76  附翼大樓。


#77  相連的兩座大樓。


#78  殖民地的建築。

參觀完文物館已經4點多了,
大部分文物會在5點便休息,
所以,我們決定聽從村民的提議,
去流浮山看日落。

其實我們早已心儀去看日落,
其他的洪聖宮、述卿書室前廳、
覲廷書室、清暑軒、仁敦岡書室、
社壇、聚星樓、達得公所……
還是留待下次才參觀吧!

急急忙的的走到巴士站,
等候K65直飛流浮山。

~待續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謝謝來訪得意Blog,喜歡收到我的回覆留言,請tick「通知我」的方格啦!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my reply, just simply tick the box at the right above.